敦煌漫漫行
考察时间:2018.4月21-26日
考察地点:敦煌
考察人员:15级历史班
带队老师:王天航老师、史平老师
报告人:彭悦
敦煌,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于2018年4月我们15级历史班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这座美丽而又神秘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
长达二十三小时的车程,经过了张掖、武威、酒泉等西北地区的特色地区,在火车上提前领略西北地区的地貌特色,西北地区的空旷给人一种敬畏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第一站我们来到的是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莫高窟具有极高的佛教、艺术、社会价值,目前处于开放利用与保护修复并存阶段。
在保护手段与方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莫高窟采用了限制游客人数、实施预约参观制、建设球幕影院等方法分散游客,让游客能从多方面领略其风采看到不开放的洞窟,同时也不会因为过大的人流量给莫高窟的保护造成影响。这一点我觉得值得我们发扬与学习,面对众多历史古迹,开发利用与保护应该是同等重要的,既然文物保护手段还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那就得一边发展科学技术一边想办法尽可能的保护现有古迹。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能够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莫高窟,更接近它身后的历史。
第二天,我们参观考察了雅丹地貌、汉长城遗址以及玉门关。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样,共77处地质遗迹点,包括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4大类;构造形迹、流水地貌景观、风力地貌景观、沙漠地貌景观、湖沼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6类;中小型构造、流水侵蚀地貌景观、流水堆积地貌景观、风力侵蚀地貌景观、沙漠景观、沼泽湿地景观、山体崩塌遗迹景观7个亚类。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湖底沉积、地壳变化、雨水冲刷、劲风侵蚀而成,形成颇具规则的沟谷、高矮不等的土岗和如刀刻斧凿过的雕塑——“街道”、“城堡”、“战舰”、“金字塔”等造型千姿百态、维妙维肖。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属世界罕见,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价值。
宏伟、壮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西汉时,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 敦煌汉长城(5张) 塞建设,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古国,这便是汉长城。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
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同时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
这一天所考察的地方,都暴露在自然环境之下,并且由于身处大西北地区,风吹日晒侵蚀等自然现象共同作用,并不能像一些文物或者室内建筑一样得到全面的保护,但是相关工作人员也通过建设博物馆陈列相关展品来增加它的呈现效果,也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一部分文物可以得到保护,如果以后能够从事博物馆或者文物保护工作,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现有文物对保护与修复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更好地保护历史古迹需要我们不断发展科学保护手段。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敦煌博物馆以及鸣沙山月牙泉古建筑群。敦煌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整体布局分一序厅和五个展厅,第一展厅两汉敦煌的大发展,第二展厅魏晋南北朝敦煌的继续发展,第三展厅隋唐时期敦煌的繁盛,第四展厅吐蕃与五代及宋、元、明时期,第五展厅清代对敦煌的开发。一序厅、五展厅,大厅式与贯通式相结合,采取大场面、全景式,细节上求精,形式上求活。使展柜、文物、灯光、色彩与整个空间统一和谐,搭配恰当,为主题服务。既简明扼要,又重点突出。
在馆内,通过专业讲解以及老师的答疑我们深入了解了敦煌及周边文物分布图、敦煌古代大事年表、敦煌历代建制沿革表、敦煌史前文明,敦煌地区早期的居民羌戎、乌孙、月氏族活动的情况以及匈奴在敦煌的活动情况。向我们呈现了由两汉到清敦煌的发展历程。同时还了解到了敦煌几个著名历史遗迹的由来,莫高窟不开放的洞窟的复制窟,还有目前尚未开放的莫高窟以前的人类居住区的照片。每一样文物都让人感到兴奋,因为正是通过它们,我们才得以了解敦煌、深入敦煌的历史。每一张照片也让人惊叹,希望一些只能在照片上看到的东西有一天我们得以窥见真容。
鸣沙山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得知,目前的月牙泉古建筑群恢复程度并不高,很多地方都达不到以往古建筑的样子,所以希望这处风景的建设不仅围绕旅游展开,更能够注意对月牙泉附近古建筑的修复,让我们能够看到月牙泉悠久的历史,使风景奇观与历史文化底蕴共同存在。
第四站我们来到的是嘉峪关,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千米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肃州(今酒泉),西达安西,是京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满速儿汗入寇肃州,游击将军芮宁阵亡,全军陷没,嘉峪关失守。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王天航老师在这里进行了现场教学,对历史时期的地形地貌变迁、古关隘的建筑形制、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中的理念变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说。让我们从古建方面了解了嘉峪关。这也是我们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
本次活动,我们通过对敦煌及其周边历史遗迹的参观、现场教学及研讨,使我们加深了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的认识,让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使我们有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本次考察可以说是收获良多,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进行现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