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记忆 >> 文旅随笔 >> 正文
>
【历史】汪倩《关于敦煌之行的考察报告》
作者: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群学工   发布时间:2018-05-16   点击数:

关于敦煌之行的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通过对敦煌的实地考察,感受敦煌文化,能对书本中的内容有全面的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考察地点:甘肃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汉长城遗址、鸣沙山月牙泉、敦煌博物馆、嘉峪关。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

考察人员:2015级历史班全体学生及两位老师

考察时间:2018年4月21日-4月26日

报告人:汪倩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敦煌石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

 

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

据玉门关西75公里处,俗称魔鬼。雅丹地貌高度,低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长宽由十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世界许多著名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阿拉伯的清真寺应有尽有,雕塑有威武的将军、大漠雄狮、孔雀开屏、丝路骆驼队、舰队远航、群鱼出海、中流砥柱......不可胜述。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称鬼斧神工,奇妙无比,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汉长城遗址

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年),止于太初四年(前101年)。因军事防御之需要而分段建造,故其制不一。大体上是先设亭障,再视地势之需要而筑墙垣,故有些地方有亭障而无墙垣,时断时续,但总体上仍能连成一线,形成一个整体的军事防御报警系统。建造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起沙土夯墙,并夹杂红柳、胡杨、芦苇和罗布麻等物,以粘接固络,坚固异常。虽历两千年风沙雪雨,有些地段仍坚固如磐,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如矫龙蜿蜒,气势不凡。长城不仅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而且也是关内外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鸣沙山月牙泉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敦煌博物馆

馆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即第17窟)文书。第二部分展出汉、三国、晋、隋、唐等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主要是石碑、石塔、陶盒、陶鼎、镇墓兽、莲花砖、麒麟砖等。第三部分展出丝绸锦缎、绢、纱、罗等实物,给"丝绸之路"提供了充分的实物和参证。另外,还展出了"汉简"以及铁、铜工具和兵器,为研究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中,敦煌历史文物展室2个,展出本地出土收集的珍贵文物2000多件,时代自原始社会至清末,包括各种陶器、石磨、砖瓦、铜器、丝绸、珠玉等;汉代长城展以介绍在敦煌境内的汉长城遗址为主,陈列出土的汉简、麻纸、大麦、谷子,烽火台使用的大炬、小炬实物以及汉长城遗址模型;名人书画展室,以敦煌之名人、书画家所留墨迹为主。其中有著名的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和举世罕见的藏文写经,珍贵的古代地理、气象、军事写本等,都是镇馆之宝。

 

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防线明朝经营了200多年,至明代万历时期有60里长城和边墙,近70座墩台,多座军事营堡,是明国家西端防御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险,长城、墩台、营堡倚凭天险而设,在这个狭小的区域有如此众多的国防设施和军事工程,世界罕见,充分证明这里曾经何其重要,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利用天堑最经典的国防工程。古代,人类无法绕行祁连山和黑河,嘉峪关就是中原文明西出和西域文明东进不二的通道。防线上的天生桥口、小钵和寺隘口是要塞。嘉峪关防线处在16世纪世界前后两大帝国的分界线上,处在影响欧亚大陆经济商贸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上,对明朝、蒙古国、西域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察总结:

这次为期六天的实地考察,通过所见所观将之前学的课本知识和实际更好的结合,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所具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宗教价值等等,都促使我们从根本上去理解感悟中国传统美学、传统思想、艺术手法等,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最后,以自作的小词为这次敦煌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人类敦煌,千年莫高;

别具匠心,传世之作;

奇之雅丹,鬼斧神工;

茫茫戈壁,沙土飞扬;

美之月牙,沙漠明珠;

河西走廊,天下雄关;

长城万里,不虚此行。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