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记忆 >> 文旅随笔 >> 正文
>
【历史】赵霞 《大漠风尘 敦煌遗风》
作者:赵霞   发布时间:2018-05-15   点击数:

大漠风尘 敦煌遗风


作者:赵霞(15级历史学专业)


 

考察目的:这一次考察的目的是让我们不再局限于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通过外出实际实践来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现有的历史遗存(文物与古迹)的认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考察地点:敦煌

考察对象:敦煌莫高窟、敦煌古城、雅丹地貌、汉长城、玉门关、月牙泉、鸣沙山、嘉峪关

考察人员:2015级历史班

考察方式:参观景点,通过导游的讲解和网上查阅资料而积累的,了解每个景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

考察时间2018年4月22日——2018年4月25日

带队教师:史平、王天航

 

这是一次收获很大、意义非凡而且值得珍惜的教学实习和实地考察活动。说收获很大,不仅体现在小组成员参观考察了历史著名的地方,深化了自己几年来从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同学们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说值得珍惜,主要是大家在一次考察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珍惜这一份友情。这次考察虽然有劳顿奔波之苦,但我们都被这些充满文化气息、历史气息的地方深深吸引和震撼。


虽然这次的考察活动同学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这次的考察是专业考察,但体现的专业性不强。尽管考察目的地历史气息浓厚,但我都是带着旅游、游玩的态度。这就使得实习的主要功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不管这次的教学实习有什么样的缺陷,但实习的主要收获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天:敦煌莫高窟

 

2018年4月22日早上8点38分,历史的年轮定格在这一刻时,我们站在了甘肃敦煌站台下。为期四天的敦煌考察正式开始。上午九时许我们来到了久违的敦煌市。边关的城市比我想象的要繁荣昌盛得多,也比内陆城市要干净得多。也许因为这是旅游城市的缘故吧。天气貌似也比想象中冷,也许是赶上了不好天气的缘故吧。分发好宾馆钥匙后,简单的收拾行李。


按照预期的行程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了我们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藏经洞”,“释迦摩尼涅槃像”、“第一大弥勒佛坐像”等洞窟。尽管不是很专业但仍然被洞窟艺术之精湛所折服。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但是这座人类难得的艺术宝库却历经了岁月的磨难和历史的沧桑。所有的困窘归咎于一个人,王道士。即我们所说的王圆箓。正是因为他为了一己之私而将莫高窟里面大量珍贵的文物低价倒卖给了斯坦因等人。当然这也跟当时政府部门的失职有关。不过所幸的是在近代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细心保护和经营之下,我们才有幸还能目睹莫高窟的真面目。这也是不幸的万幸。 莫高窟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她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反映敦煌历史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我们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比较明确地反映了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敦煌的历史与社会。反映人与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时,人们想的和做的更多的是如何生存、如何尽快地安定和繁荣,而石窟的营造和艺术的创造自然不会太景气;而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人们想的和做的更多的又是精神上的追求。 

  

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它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倡佛教信仰,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关心社会、献身社会。敦煌石窟艺术的社会作用进一步证明,宗教信仰是人与社会的需要,而宗教艺术是历史上人们对宗教的利用。敦煌石窟艺术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仅是从艺术作品的表面如佛教的尊神及各类人物中国风貌,佛教建筑及人物服饰各方面的中国形式等,更主要的,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佛窟中通过这些形式所表现的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


略带着疲倦的身躯我们参观完了莫高窟。

 

第二天:敦煌古城、雅丹地貌、汉长城、玉门关

 

考察的第二天我们先后来到了雅丹地貌风景区,汉长城,玉门关和河仓城。曾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不来大西北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戈壁荒滩。巍峨盘旋的雅丹地貌,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这本来在地理课本上才能见到的地貌奇观。


敦煌古城现仅存南、北、西三面断续残垣。东面已被水冲坍陷无馀,在党河西岸河床上可找到部分基址。据残垣遗迹推测,故城范围南北长1132米,东西宽718米。就地取土,层层夯筑,夯层厚12厘米,垣基宽6-8米,残高4米许。四角筑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许,高出城墙一倍,下部夯筑,上部多土坯垒砌。西墙正中残留门洞一座,当属西域无疑。该城为汉代故城,经西凉、唐代两次加固维修。城内西北一隅今被用作油库,其馀均辟为农田,地表无遗物可觅。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


“仿宋沙洲城”、“敦煌电影城”,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日方出资,参考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敦煌古城位于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北宋时期的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点缀以不同地域的过街楼、佛庙、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住宅等,作为拍摄用道具,互为背景,相辅相成。除《敦煌》一片外,先后在这里拍摄过《封神演义》、《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敦煌夜谈》、《沙州王子》、《海市蜃楼》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视剧目。现已成为敦煌主要的游览参观点。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距市中心25公里。


沙漠上的雅丹在瑟瑟秋风中更显磅礴大气。这一路走来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沙漠,戈壁就是荒滩。尽管流年岁月已经埋没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见了当年的盛世繁华,但历经沧桑之后,依稀模糊的边防城池依然不屈不挠的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中,岿然不动。

   

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现在看来已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但历史的遗迹也足以让人喟叹岁月的无情,流年的感伤。假如当年的汉武大帝穿越到现代在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会不会也有一种流年容易催人老的感叹呢?很难想象眼前的长城是怎么抵挡住匈奴人来势汹汹的铁骑的侵扰的。也许最大的功劳不在边关长城而在于边塞将士的誓死报国,浴血奋战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言绝句让“玉门关”更增添了几许历史的韵味。来到这里才发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竟然仅仅不到只有这么一点面积。历史上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在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 

  

现在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城堡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矗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砂石岗上,四周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城墙残高9.7米,上宽3米,下宽5米。城堡东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沼泽遍布四周,蜿蜒逶迤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望无际,每隔5里10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台。  


行走在玉门关城外的浅滩上,突然想到临行前于赓哲的讲座,他曾提到过玉门关外是一处藏宝之地,在这里可以发现汉代的钱币,陶片,铁戟,箭簇等遗留下来的文物。于是怀着几许侥幸的心态开始了文物探寻之路。    


在这里看到了了屹立在风沙中千年不朽的胡杨林,尽管它早已经干涸,但仍然岿然不懂的守卫着千年不倒的河仓城,临走前隔着车窗还抢拍了一张胡杨林的照片,尽管效果不是很好。

 

第三天:鸣沙山、月牙泉

 

旅途的第三天我们径直坐车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如果说在此之前看到的少漠荒滩仅仅是沙漠一角,那么站在鸣沙山上才真正感受到了沙的流动和质感。脚踩着细细黄沙眺望着远方,不禁喟叹不远处沙漠绿洲所孕育出的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易。漫漫黄沙,一望无际。   


 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自古以来,由于不明敦煌鸣沙山鸣响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敦煌鸣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拼杀之声。

   

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著名的甘肃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色也别有一番风味。


随后又继续踏上了前往嘉峪关的旅途。尽管长达4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更加增添了旅途的辛苦,但看见了沿途白雪覆盖更显神秘的祁连雪山,中途休息时还吃到了当地买的特产,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

 

第四天:嘉峪关

 

第四天我们来到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城。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

 

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城楼居中,上有鼓楼。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根据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无存。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的防御体系。

 

站在这嘉峪关城楼,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威武雄壮,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凄凉!莽莽戈壁掩埋了多少边关将士的累累白骨,恐怕只有这血染的荒漠沙场知道,只有这无言的嘉峪关城知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声声羌笛、缕缕春风,仿佛在向人们倾诉那些客死异乡的幽灵怨魂的征战之苦、思乡之痛!俯视脚下的城楼,练兵场,跑马院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得到当年森森威严的气息。城墙上的龙旗随风飘荡,眺望远方祁连雪山若隐若现,不禁感觉到些许的寒风刺骨。再往北望去,四海之内一片萧瑟。我想如果不是这座关城,雄踞宇内的中原文明不知道要被草原民族冲击成个什么模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座关城,也许才有繁荣了几个世纪的丝绸文明吧。    


看完了关城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墩——长城第一墩即长城之上的第一座烽火台。这座孤零零的烽火台从远处看像一座不起眼的土堆,但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它耸立在了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上,仿佛现在还能看出当年它傲视天下的巍峨气势来。油然而生敬意。对于它的雄险,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


下午十一点我们准时坐上前往火车站的大巴,敦煌考察之行实际上由此画上了句号。剩下的就是返回学校。 

 

25日上午14点02分我们坐上了从嘉峪关返回西安的火车。在车上继续跟同学们在一起娱乐以外我也在想此次出行收获了什么,为其4天的旅程,两天多基本上在车上度过,尽管如此却让我亲眼目睹了大西北的荒凉和西北人生活的不易。以前仅仅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漫漫黄沙,秋风萧瑟的场景现今身临其境时时候才真正理解了范仲淹笔下“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描绘的出征战士的艰辛与不易。

  

 26日上午9点27分,在火车上度过了20多个小时的我们安全抵达了古都西安,随后相继返回了学校。敦煌考察到此圆满结束。稍事休整之后,我找出了从敦煌带回来的纪念品。黄沙是这次敦煌行最好的纪念品。    


如果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就一定要来这宽阔荒凉的大西北。那么现在我想说的是,我在西安,22岁,如果能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两个人,就一定要在毕业之前去一次云南。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