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记忆 >> 文旅随笔 >> 正文
>
【历史】阮鑫《敦煌考察报告》
作者: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群学工   发布时间:2018-05-20   点击数:

敦煌考察报告

作者:阮鑫(2015级历史学专业)

 

考察时间:2018.4.21—4.26

考察地点:敦煌

考察人员:15级历史班

带队老师:史平老师 王天航老师

 

     怀着欣喜与激动的心情,我们于2018年4月21日踏上了前往敦煌的考察之路。这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三年来第一次较远的外出活动,它不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我想这次经历无论是对于这个集体,还是我自己,都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关于这次考察活动,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考察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藏经洞”,“释迦摩尼涅槃像”、“第一大弥勒佛坐像”等洞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她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反映敦煌历史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我们从前面的分折中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比较明确地反映了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敦煌的历史与社会。尽管不是很专业但仍然被洞窟艺术之精湛所折服。

 

 考察的第二天我们先后来到了敦煌古城,雅丹地貌风景区,汉长城,玉门关。西北的雄伟壮观不同于江南的山清水秀。巍峨盘旋的雅丹地貌在骄阳烈日下更显磅礴大气。这一路走来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沙漠,戈壁就是荒滩。尽管流年岁月已经埋没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见了当年的盛世繁华,但历经沧桑之后,依稀模糊的边防城池依然不屈不挠的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中,岿然不动,让人肃然起敬。

 

  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现在看来已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但历史的遗迹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饱经风霜的汉长城虽然只剩下些许断壁残垣,却足以供我们瞻仰,曾经抵御无数外敌侵略的城墙是如何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呢?戈壁滩修长城,确实不是简单的事。当地没有石头也没有黄土,修建者就地取材,墙体用红柳、芦苇、砾石层层叠压而成,异常坚实。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

 

  没见过玉门关之前,一直以为它只是存在于古诗里面的地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言绝句让“玉门关”更增添了几许历史的韵味。来到这里才发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竟然仅仅不到只有这么一点面积。历史上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处。现在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城堡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矗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砂石岗上,四周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城堡东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沼泽遍布四周,蜿蜒逶迤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望无际,每隔5里10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四垣皆坍,仅有残基。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虽残破但尚有断墙,四角有土墩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虽然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面貌,但仅存的遗迹依旧让人神往。

    

    考察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参观了敦煌博物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敦煌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整体布局分一序厅和五个展厅,第一展厅两汉敦煌的大发展,第二展厅魏晋南北朝敦煌的继续发展,第三展厅隋唐时期敦煌的繁盛,第四展厅吐蕃与五代及宋、元、明时期,第五展厅清代对敦煌的开发。一序厅、五展厅,大厅式与贯通式相结合,采取大场面、全景式,细节上求精,形式上求活。使展柜、文物,灯光、色彩与整个空间统一和谐,搭配恰当,为主题服务。既简明扼要,又重点突出。

 

 如果说在此之前看到的少漠荒滩仅仅是沙漠一角,那么站在鸣沙山上才真正感受到了沙的流动和质感。脚踩着细细黄沙眺望着远方,不禁喟叹不远处沙漠绿洲所孕育出的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易。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城。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城楼居中,上有鼓楼。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

 

  根据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无存。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的防御体系。

 

  俯视脚下的城楼,练兵场,跑马院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得到当年森森威严的气息。城墙上的龙旗随风飘荡,眺望远方祁连雪山若隐若现,不禁感觉到些许的寒风刺骨。再往北望去,四海之内一片萧瑟。我想如果不是这座关城,雄踞宇内的中原文明不知道要被草原民族冲击成个什么模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座关城,也许才有繁荣了几个世纪的丝绸文明吧。看完了关城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墩——长城第一墩即长城之上的第一座烽火台。这座孤零零的烽火台从远处看像一座不起眼的土堆,但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它耸立在了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上,仿佛现在还能看出当年它傲视天下的巍峨气势来,油然而生敬意。

 

     本次考察获益匪浅,不仅加强了团队合作,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接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此外,我认为本次考察也加深了我对历史学科的认识。我想历史不仅见证了人类过去的辉煌与衰败,它也教会了我们要用一颗敬畏之心去仰望先祖,用一种骄傲与自豪感去造福后代!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考察机会,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教导,期待更多的考察机会!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