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黄沙处,访古丝路,赏千年敦煌
作者:张琳娜(2015级历史学专业)
2018年4月21日早上,我们全班人踏上了前往敦煌的火车,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旅行。我们望着车窗外徐徐掠过的风景,心里即是向往,憧憬,又有一些抵触。憧憬着能够揭开敦煌的神秘面纱,赏掠她的魅力,又抵触着遍布黄沙的大地让自己不能适应。但是在后面的考察中完全打消了这份抵触。
“敦煌”在东汉应劭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可以见得,在当时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是多么的繁华,各路的商贸在此汇聚,繁荣一时,在唐朝李吉甫编写的《元和郡县图志》也进一步提到“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也可以见得。既是千年古城敦煌,也纵要拨开这千年的历史面纱,探寻一番。
4月22日早上我们抵达了敦煌,天上也开始下起小雨,仿佛是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前往市区修整的途中,我们见到了敦煌的地标性建筑——反弹琵琶塑像,让我不禁对我们即将前往的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午时分,我们到达莫高窟,这座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即将在我们面前展露她的风姿。
一.千年莫高,佛教盛典
莫高窟,也称作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后世历经十六国,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盛地。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也暂时不对外开放。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当你真正站在它面前的时候,就仅仅是只看表面,你都不禁感到震撼,惊觉古人的信仰如此之强大。走进洞窟中,一尊尊佛像,四面墙壁佛经故事,山川草木,头顶佛像纹饰依旧栩栩如生,它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倡宗教信仰,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如果当年没有王圆禄的话,也许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更多吧。
二.戈壁荒滩,一眼千年
如果说,你看不到历史的话,那么玉门关,汉长城以及雅丹地貌会告诉你,这就是千年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遗迹。我们第二天来到雅丹地质公园进行参观,所到之处尽是黄沙,石子,巍峨雄壮的雅丹屹立其上,形状万千,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显磅礴大气。在这一路走来,所到之处不是沙漠就是戈壁,尽管流年岁月已经埋没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见了当年的盛世繁华,但历经沧桑之后,依稀模糊的边防城池依然不屈不挠的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中,巍然不动。
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但他的遗迹依旧彰显出了曾经将匈奴人抵挡在外,壮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豪壮之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史上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耸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三.鸣沙月牙,沙水共生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之前所处的是戈壁,那么现在就是真实的处在沙漠之中,感受着细沙在脚下缓缓流动,驼铃声一声一声的回响,脚踩黄沙眺望远方,不禁感慨黄沙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敦煌文明。 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颇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赞叹不已。
月牙形的清泉,泉水湛蓝,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般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伏,碧波荡漾,水映沙山,颇为奇观。对于月牙泉千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内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为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静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暴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漾漾,水声潺潺!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郭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四.嘉裕雄关,连接中外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站在嘉峪关城楼,才能真正体会到“大漠风尘日色晚,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威武雄壮,俯视脚下的城楼,练兵场,跑马院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森森威严的气息,远处的祁连山脉依稀可见,更显雄伟壮阔,也正是由于这座关城,才有了几个世纪的丝绸文明。
为期一周的考察到此结束了,26日早上九点半我们回到了古都西安,领略了大西北的壮美风光,也算是不曾后悔走了这一遭。以前只是在电视上见过,现在身处其中,大漠戈壁,漫漫黄沙,丝路漫漫,驼铃声响,历史流淌其中,雕刻着,润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