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记忆 >> 文旅随笔 >> 正文
>
【历史】白玉姣《敦煌考察报告》
作者: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群学工   发布时间:2018-05-18   点击数:

敦煌考察报告

作者:白玉姣(2015级历史学专业)

 

4.21到4.26,我们完成了为期五天的敦煌考察。同学们聚集在火车站的时候,就已经兴奋不已,好奇地各自讨论携带着的零食,仿佛是一场久违的春游活动,而我们是要去郊游的小学生。许是大三以来压力越来越大,这次考察活动带给了我们极大的期待。不光是放松,此次的重点更在于学习,肩负着历史学使命的学生,去哪儿都要抱着学习的心态,每一个地方都有过往,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有认真的心去探究。此次前往敦煌,着实是一个适合历史学专业学生去的地方,因为学校给予的宝贵机会,我学到了很多以往不曾了解的知识。

 

火车上睡得并不踏实,但当我们脚踏在敦煌的土地上,天空飘下来细微的小雨,对考察活动的迫不及待迅速冲淡了旅途的疲惫。

 

到旅店稍作休息后,我们正式开始了考察。首站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明珠—莫高窟。莫高窟可谓是此次考察的重中之重。莫高窟由于日限流6000人,个人需要提前半年在网上进行预定。大量游客聚集会导致洞窟内温度、二氧化碳、湿气等指数严重超标。且洞窟大小不一,游客过多会拥挤不堪。此前就已经了解到莫高窟一票难求的情况,学校此次的考察活动对我来说真的是弥足珍贵。

 

莫高窟分为南北洞窟,南有492个艺术洞窟,北区则为243个生活窟,暂不开放。北边的洞窟,大约会有8—10个洞窟进行讲解供我们参观学习。导游说,若是全部参观怕是三年都不够用,这样的介绍更加激起我的兴趣。

 

首先是介绍莫高窟的两部影片。敦煌自古就是中原与异域的分界线。在十六国时期,有一位前秦的高僧乐尊向西求佛时路过当时还只是一座大山的莫高窟,忽见山上有一道金光闪烁其间,如万佛临世,于是他便决定久留于此。在山上开凿洞窟,潜心修行。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修行者在此地凿窟,莫高窟的名字渐渐得来。佛教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修建佛洞,可以积攒功德。由于这样的信仰,王侯将相,世家大族纷纷修建佛洞,成为供养者。直至武则天时期有洞窟千余个,莫高窟的规模达到顶峰。

 

了解了莫高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需要驱车20分钟,穿过茫茫的黑戈壁,才能到达窟区。莫高窟内经过千年的沥変,即使有现在国家的大力保护,壁画在此前也有不少的损缺。但丝毫不坏它精妙绝伦的艺术价值。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几幅经变画。

 

103窟的《维摩诘经变画》异常精美,用线描的手法勾勒出维摩诘的身形体态。维摩诘是菩萨转世,但在世间并不遵守佛教清规。他家庭富有,生儿育女,酒肉不戒。但却是一位善于雄辩,宅心仁厚的佛教居士。画中表现的是《问疾》这一佛教故事。讲的是维摩诘自称得了重病,佛祖问各尊者谁愿意前去探望。由于维摩诘不守清规,且具有善辩之能,在座无一开口。佛祖只好派遣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见到维摩诘时,发现他家中并非金碧辉煌,华贵艳丽。维摩诘坐于朴实简洁的床榻之间,但却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当即便与文殊菩萨展开一场佛法论辩,引得众人都来竞相观看。饶是文殊菩萨具有大智大慧,也被维摩诘所折服。

 

此外,257窟的《九色鹿经图》的故事,使我颇有感触。儿时就看过九色鹿的故事,但现在才知道原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它而改编。九色鹿原为佛祖的前世,它生活在古印度的恒河边,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构成因此称为九色鹿。一天九色鹿救起了当时溺水于恒河的调达,调达要报答九色鹿,九色鹿只要求他保守见到自己的秘密。调达当即发誓,如果泄露秘密,就全身生疮而死。可是有一天,王后梦到了九色鹿,恳求国王重金悬赏。调达最终不能抵挡金钱的诱惑,向国王禀报此事,并亲自跟随国王捉拿九色鹿。九色鹿最终没能逃脱,当它被捉拿时,向国王诉说了调达的背信弃义。国王感动于九色鹿的高洁,当即下令全国不得伤害九色鹿,而调达没过多久就全身生疮而亡。《九色鹿经图》的故事教化人们善恶有报,切记不可背信弃义,被世俗利益所迷惑,要一个做遵守诺言的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莫高窟的壁画大多以佛经故事为主通过导游的讲解,这一幅幅画更加鲜活起来,仿佛演绎在眼前。除此之外,壁画中的构图也十分耐人寻味。这幅《观无量寿经变》壁画拍自敦煌博物馆的复制品。45窟。画中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严格遵守了对称的审美规范,以中间说法的佛祖为中心,左右两边无论菩萨尊者,善男信女,亭台楼阁,甚至于袅袅仙气都呈现出对称的形态。即使肤色处由于氧化已经变为黑褐色,也依旧能看出画中仙气环绕的朦胧之。(拍自敦煌博物馆的复刻)

 

莫高窟17窟却是国人心中的痛。它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藏经洞。它起初为晚唐洪辩法师居住的地方,后因北宋时期战乱不断,大量的经书,佛画,以及其他学科的书籍,文物等一同被封在此洞。直到近一千年,晚清年间,居住在这里的王道士清理灰尘时,偶然发现了封存已久的藏经洞。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及艺术品共五万多件,时间跨度七百多年,上至西晋,下到宋初。内容方面涵盖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宗教艺术,医药科技各个领域;并且还有古汉书、回鹘文、契丹文、女真文、栗特文等多种中亚,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书籍,是世界文明的宝库。

 

 

不幸的是,当时清政府无力管控,外国人消息后纷纷踏至,近四万件经书文物以低廉的价格被王道士卖出。我国目前只保留一万多件。当时,讲解员的一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她说:“现在藏经洞出土的经书,最完整的在英国,最精美的在法国,最有用的在日本,而最破碎的,在我们中国。”也许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当时深深的无力感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心间。我想起了流落海外的每一件中国的文物,国力孱弱时,不止政治经济,就连国家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物都不能保护,是何等的悲哀。

 

敦煌实在是一个让人心中怀古感伤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它的茫茫沙土戈壁,也因为它的千年古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塞外边城,黄沙漫地,如今我们参观的玉门关已成了光秃秃的方墩一座。临别前,折一枝杨柳赠与你我的思念,羌笛的哀怨传入耳中,千年前驻守在此的将士们,你们可曾重归故土?还是已经怀着对春风的思念为保家卫国与这黄沙埋葬在了一起。怕是不能多想,唯恐悲凉的心情充斥脑海,我连忙与同学结伴返回,只用手机留下了它在沙漠中孤凉的身影。有人说,玉门关没什么好看的,只方墩一个罢了,我倒不这么觉得。玉门关,看的不是景色,而是一种情怀。自汉武时期,西域通过这个关口运送玉石,千年后的今天,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我们的民族即使在百年前遭遇过重创,也依旧会流着血,含着泪咬牙站起来,重新书写自己辉煌的历史。

 

自然景观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鸣沙山月牙泉了。连绵的沙漠映入眼帘,宁夏的沙湖较之相比也稍稍逊色。捻一把沙子在手心随着它慢慢流逝,留仅有的一点沙子在掌心,我惊奇的发现果然如导游所说,又黄、黑、绿、红、白五种颜色构成,整体看又是金黄的一片。来这里,一定要体验骑乘骆驼在沙漠中前进的感觉。怕晒的女生,头上都过着民族风的纱巾,添加了几分异域风情的自己仿佛化身古代骑着驼队的商人,前往西域运送货物;不过我更希望自己是一名史官,带着国家的旌节,背负光荣的使命出使西域各国。

 

从骆驼背上下来,我靠着沙山中的梯子,奋力爬上了顶端,终以见得月牙泉的全貌。环抱在沙山中的泉,时被称为“沙井”,在鸣沙山现在因为泉形如一弯月牙故而有了“月牙泉”这个更好听的名字。涟漪萦回水倒月而泉面并无沙千年来,纵使鸣沙山黄不绝,也不得以填泉山泉共处,沙水共生月牙水永不涸竭成为一大奇观古时,行迹至此的人们经历了绵长沙漠的考验,才能来到月牙泉边,接受泉水的馈赠,然后稍作休息,开启下一段的苦行。

 

我们考察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嘉峪关长城。我们跟随导游的步伐,一路参观了内城、瓮城、罗城等组成的关城和箭楼、敌楼、角楼等防御设施,听了定城砖和击石燕鸣的神奇传说,看了戏台上有趣的壁画故事。可惜的是,正值游击将军府的修缮期,没能进去参观里面栩栩如生的雕塑。与玉门关的荒凉孤寂不同,作为明长城的最西端的边境关口,嘉峪关整体更显恢弘大气,天下第一雄关并非浪得虚名。明朝时,出了嘉峪关,就等于出了国。当时西边的吐鲁番势力日益强大,为了边防稳固,修建了嘉峪关。因此对嘉峪关的防御实力有着非一般的要求。嘉峪关用戈壁滩的泥土堆砌,为了避免泥土中含有草籽发芽破坏城墙,工人们要将泥土反复暴晒,再用糯米汤汁进行粘合,验收工程,检查质量时,要求对准墙体射箭,如果出现裂缝,就要推到重砌,并将负责人斩杀。如此苛刻的要求,加上多年来并未有战乱发生,才使得坚不可摧的嘉峪关得以保留到今日。恢弘雄伟的嘉峪关,就像一头雄狮,守护着明代的边疆,不让它遭受外敌的侵犯。

 

踏上了归程的火车,心中竟有些舍不得。西安和敦煌又有些像,又不是很像。说不像之处,大概是西安地处中原,古时为首都之时,都是强大富庶的朝代,所见均为繁盛荣贵之景;而远在千里的敦煌,戈壁漫漫,黄沙遮天,不论何时都是边塞之地,尽显凄切荒凉之态。而觉得相似,是因为我们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都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的地方。其实不光敦煌西安,每一个地方,哪怕再小,都发生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英雄伟人,亦或者是芸芸众生,时时刻刻都在见证着历史的发生。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