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察报告
作者:曹慧(2015级历史学专业)
一、考察主题
千年莫高窟,敦煌古城等感受历史文化魅力,汉长城遗址,鬼斧神工下的雅丹地貌,鸣沙山和月牙泉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考察内容
(一) 考察目的
通过去敦煌等地的实地考察,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古迹的独特魅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考察时间:2018.4.21-2018.4.26
考察地点:敦煌,嘉峪关
考察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摄影,报告分析
三.正文
在我校每级大三学生都必须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在没有确定考察地点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担心学校决定的考察地点不是自己想去的,而当老师通知我们是敦煌的时候,大家非常高兴,毕竟既然要出去就应该去更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提到敦煌我们首先就会联想到莫高窟,莫高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价值不是一般文化古迹可以相媲美。学习历史专业的我们更是无法抵挡它的魅力。
到达敦煌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莫高窟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一进入莫高窟,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洞窟里的最高建筑。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 依山而建,高耸飞檐,这座艺术殿堂的标志,走进九层楼,与莫高窟亲密接触。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朝年间,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当政,为了让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我们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
除此之外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曹氏家族所修建的第55洞窟,规模巨大是曹氏家族统治时期修建洞窟的一大特点,确实与其他洞窟相比较曹氏洞窟的确是宏大的。五代、宋时期,敦煌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相继兴起,曹氏家族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便与少数民族国家联姻,加强贸易往来,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便组织众多工匠开凿洞窑。在曹氏家族统治的一百多年里,共开凿了55个洞窑,第55洞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在这个巨大的石窟中倾注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热情。
记得给我们讲解的讲解员有说道莫高窟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是因为在其中一个洞窟中发现了两万多件藏书,发现这些藏书的人是一个姓王的道士,尔后他将藏书卖给了斯坦因,只留下了最残破的一部分让人不免有些遗憾和惋惜。但是在历史界大家们对王道士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认为他将具有中国历史意义和高实用价值的藏书低价卖给了外国人,使那些藏书流失海外是无法原谅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王道士的做法可以理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那些藏书不一定能够被保存下来,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第二天考察的第一个地点是敦煌古城,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仿宋沙洲城”、“敦煌电影城”,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日方出资,参考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建造而成。敦煌古城位于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
在参观完敦煌古城之后,我们紧接着来到了雅丹地貌。之前对雅丹地貌有过一定的了解,但是但我看到它的时候还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惊到,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宏伟杰作。第一个景点叫“金狮迎宾”。荒漠之上,有一挺立的雅丹地貌,宛如雄狮昂首,亦如故宫门前庄严的石狮,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再乘车前行,太阳高照,沿路景点变换,千奇百怪的雅丹群向车后倒去,地面上仿佛处处青烟缭绕。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狮身人面像”,有两座雅丹地貌,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为神奇的是第三个景点“金孔雀”。孔雀造型立在高台上,正在回首遥望,长长的羽毛斜披下泄,造型完美,宛如雕塑家雕塑而成。尤其是细细颈项之上,孔雀回望的头和尖尖的嘴巴,甚是逼真。
接下来我们去到了汉长城遗址,这里的汉长城并不是整齐的砖块砌成,而是用黄土夯实。历经千年,西北的长城基本都不连贯,都是这样一段一段。不过也正是这残破的样子,带着厚重的历史痕迹,也算别有一番风味。千年前的防御工事在历经千年沙漠风沙的侵袭还能保留下来,已经是奇迹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一句诗,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处,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峰峦危峭,山脊如仞,经缩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清鸣”。月牙泉处于鸣沙山怀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水质甘冽,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
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嘉峪关,说起嘉峪关大家也是熟悉的,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秦朝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
从秦汉以来,嘉峪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边关,发挥着抵御外敌、充当军事要塞的重要作用。依山而建的长城在军事上化被动为主动,亦可转守为攻,攻守自如。在冷兵器战争时代,意义重大。譬如烽台,登之者可居高临下,来攻者则望之莫及,守者则以逸待劳,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杀伤敌人。自古以来,战争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嘉峪关的修建具备此种功能。就缓冲地带而言,从攻者角度看,能攻则攻,不能攻则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则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战。如若交战,长城隘口则成为勇士们厮杀的沙场。不论秦汉时的匈奴帝国,还是明时北方可汗俺答,面对嘉峪关,总是一筹莫展。嘉峪关的建立,为数千年的中华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军事防御基础。
嘉峪关考察的结束也是这次考察之路的告一段落,但是我总觉得意犹未尽,可能这就是历史文化的魅力。这次考察不仅仅是参观历史文化遗迹那么简单,更让我这个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在书本中学习历史知识与实地学习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书本中的知识相对于实物是枯燥的,不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实地考察可以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历史的痕迹,带给我们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