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记忆 >> 文旅随笔 >> 正文
>
【历史】周东赢《敦煌考察报告-敦煌考察途中所见所思》
作者: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群学工   发布时间:2018-05-18   点击数:

  敦煌考察报告

作者:周东赢(2015级历史学专业)

                 

  考察时间2018-04-212018-04-26

  考察地点:敦煌

  考察对象:莫高窟,嘉峪关,博物馆等

  考察方式:参观 听讲解

  考察人数:39人

  考察报告

 

  敦煌考察途中所见所思

 

         大一的时候就听说了大三下学期要去敦煌考察,三月还没过完就在想,传说中的敦煌考察到底在什么时间启程,有人说是四月下旬,有人说是五月上旬。终于,在学校运动会结束后提上了日程,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商量下终于决定在4月21日出发。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我们坐上的西行的火车。

 

   经历了20多小时的火车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敦煌。在火车上最大的感受就是荒凉,过了甘肃一带后地表的绿全然不见,剩下的只是一片黄,偶尔遇到的植被也是黄色的,而下了火车,改变了我对敦煌的看法。出了火车站,先去酒店放了行李,稍作休息就开始了我们第一天的行程——千年莫高。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藏经洞”“释迦摩尼涅槃像”“第一大弥勒佛坐像”等洞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卢浮宫”。

 

  经专业讲解员姐姐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0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但是这座人类难得的艺术宝库却历经了岁月的磨难和历史的沧桑。所有的困窘归咎于一个人王道士即我们所说的王圆箓。正是因为他为了一己之私而将莫高窟里面大量珍贵的文物低价倒卖给了斯坦因等人。当然这也跟当时政府部门的失职有关。不过所幸的是在近代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细心保护和经营之下我们才有幸还能目睹莫高窟的真面目。这也是不幸的万幸。

 

            莫高窟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倡佛教信仰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关心社会、献身社会。敦煌石窟艺术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仅是从艺术作品的表面如佛教的尊神及各类人物中国风貌佛教建筑及人物服饰各方面的中国形式等更主要的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佛窟中通过这些形式所表现的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

 

            参观完莫高窟时间已经到了下午六点钟,导游姐姐向我们介绍了敦煌有名的沙洲夜市,我们去吃了敦煌的特色小吃,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第二天一大早,吃了早餐我们就出发了。这一天我们先后来到了雅丹地貌风景区,汉长城和玉门关。曾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不来大西北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戈壁荒滩。巍峨盘旋的雅丹地貌,这本来在地理课本上才能见到的地貌奇观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沙漠上的雅丹显得磅礴大气。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现在看来已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但历史的遗迹也足以让人喟叹岁月的无情,流年的感伤。很难想象眼前的长城是怎么抵挡住匈奴人来势汹汹的铁骑的侵扰的。也许最大的功劳不在边关长城而在于边塞将士的誓死报国、浴血奋战吧。“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言绝句让“玉门关”更增添了几许历史的韵味。历史上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

 

            现在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城堡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矗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砂石岗上,四周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城墙残高9.7米,上宽3米,下宽5米。城堡东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沼泽遍布四周,蜿蜒逶迤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望无际,每隔5里10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台。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四垣皆坍,仅有残基。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稍北部建有仓房一座,宽17米,长132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

 

             第三天我们径直坐车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如果说在此之前看到的沙漠荒滩仅仅是沙漠一角,那么站在鸣沙山上才真正感受到了沙的流动和质感。脚踩着细细黄沙眺望着远方,不禁喟叹不远处沙漠绿洲所孕育出的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易。漫漫黄沙,一望无际。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色也别有一番风味。

 

              结束了鸣沙山月牙泉之后我们就坐大巴去往嘉峪关了,由于从敦煌到嘉峪关需要五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到了嘉峪关我们也不能去领略天下第一雄关,而是在第二天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导游姐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城楼居中,上有鼓楼,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望垛口。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的防御体系。


    站在这嘉峪关城楼,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威武雄壮,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凄凉!莽莽戈壁掩埋了多少边关将土的累累白骨,恐怕只有这血染的荒漠沙场知道,只有这无言的嘉峪关城知道!

 

            中午十一点多我们来到嘉峪关火车站,敦煌考察之行实际上由此画上了句号。剩下的就是返回学校。25日上午13时我们坐上了从敦煌始发返回西安的火车。在车上继续跟同学们在一起娱乐以外我也在想此次出行收获了什么,为期6天的旅程,三天多基本上在车上度过,尽管如此却让我亲眼目睹了大西北的荒凉和西北人生活的不易。以前仅仅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漫漫黄沙,秋风萧瑟的场景现今身临其境时时候才真正理解了范仲淹笔下“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卜。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描绘的出征战士的艰辛与不易。26日上午9点多,在火车上度过了20多小时的我们安全抵达了古都西安,随后相继返回了学校。敦煌考察到此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