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记忆 >> 文旅随笔 >> 正文
>
【历史】贺彤曦《敦煌莫高窟、玉门关、嘉峪关实地考察报告》
作者: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群学工   发布时间:2018-05-17   点击数:

敦煌莫高窟、玉门关、嘉峪关实地考察报告

作者:贺彤曦(2015级历史学专业)

 

考察目的:通过实践考察具体、详细、深入地了解书本知识。

考察地点: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玉门关、敦煌市博物馆;嘉峪关市嘉峪关。

考察人员2015级历史班

考察方法:实地考察学习

考察路线安排:乘坐火车前往敦煌后换乘大巴,对目标地点进行考察学习。

 

一、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考察地点。

 

   莫高窟,是人类宗教文化的宝藏,其中封存着诸多璀璨、珍贵的文化成果,石刻,壁画,经文,简牍等等,是中亚古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见证。不仅仅留存了当时精湛的石像铸造和壁画绘画工艺,同时也为历史研究保存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一名佛号乐尊的僧人在云游中途经此地,见到崖边佛光普照,认为受到了佛祖的指引,于是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为佛祖造像积修功德。此后又有数位僧人在这里开凿洞窟,坐禅念经。随着石窟数量的增长,这里变成了一处集中营造佛像的佛教圣地。它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讲解员带领我们先后参观了北魏、初唐、盛唐、宋、元等朝代修造的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并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来帮助我们学习。

 

    莫高窟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像便是七层塔中的石佛像,塔中有一座巨大的石造像,站在地面向上仰视时无法看清面容,身姿庄严肃穆,两腿自然垂下,两手做讲经手势,是为开山铸造,与山体融合,至今保存完好,体现了当时精湛和高超的造像工艺。起先佛塔仅有四层,佛头是露在外面的,可以从对面的山上看到佛头的正面。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保护前朝佛像,则加建了三层,将佛像完全保护起来。

 

    另一尊体型较大的就是148号窟和158号窟的释迦摩尼睡佛了。这尊佛像展示了释迦摩尼经历涅槃的景象,大佛横卧在长方形的石窟中,整个石窟空间有棺材的意思。佛像面容平和安定。背后的壁画上绘有释迦摩尼的72弟子。(这是后世混淆的说法,与释迦摩尼同为圣人的孔子有72弟子,释迦摩尼虽然弟子众多但没有确实数量,后世将这个说法加诸释迦摩尼身上以显示对他地位的尊崇。)弟子们表情神态各不相同,富有个性,画面鲜活写实,有哭有笑,有的面露困惑,令人印象深刻。

 

    各个朝代的造像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从中能够看到造像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完善。北魏时期的造像线条大方利落,身形单薄修长,体现了魏晋时期的审美趋势;初唐时期的造像仍有北魏遗风,但佛像比起北魏已经略显丰满,身上的线条也开始复杂华丽。中唐时期的佛像最是雍容华丽,身上珠翠宝石繁多,线条流畅繁复,面容丰满祥和,身形较为丰满。中唐以后的造像则逐渐向单薄精美发展。

 

    除了佛像,莫高窟中的壁画更是体现了重大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大多数都是经变壁画,即将经文中的内容直接用壁画呈现出来的佛教文化艺术品。讲述了众多佛经中的故事,画面融合多种文化,包含汉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等等,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其中最知名的就是257窟中九色鹿的故事。这是整个莫高窟中描绘九色鹿这一故事的唯一一处壁画。至今保存完好,造型精巧,色彩富丽。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九色鹿》动画电影就是以这一处壁画为原型,是中国早期动画电影的经典之作。

 

    在承载故事之外,壁画的工艺也是十分精巧,线条流畅精致,色彩鲜艳富丽,画中的人物山水栩栩如生。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美术史曾经的辉煌和成就。

 

    壁画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夏时期的一处千佛壁画,佛像的脸部贴了金箔(大部分已经被侵略者摘走),西夏的冶金技术已经达到了与现代人持平的水准,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度发达的文明。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

 

二、玉门关与汉长城遗迹

 

    这次旅途的第二站,便是汉长城遗址及玉门关。

 

    这两处遗址的留存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丝绸之路上矗立了千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繁荣和兴衰。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执政时期,时设立河西四郡,因西域人通过这里运送玉石(和田玉)而得名玉门。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数朝屯兵要地。是丝绸之路存在和兴衰的重要证明。

 

    汉长城遗址的留存也仅有数十米,已经遭到严重的风化,它能在恶劣的天气和自然地理环境下留存这么长的时间,主要归因于这里的长城铸造时采用了碱水加工的方式,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嘉峪关

 

    嘉峪关是地处黑山和祁连山中部腹地的一处军事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名。这里即是我们此行的终点站。这里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这里在经历数百年后仍然保存完好,巍峨伫立在关口,如一只严阵以待的雄狮,带有迫人的威压。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这里除却其军事要塞的职责,同时也是明长城最西端的起点,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道路上屹立不倒。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